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前后

时间:2021-06-16浏览:1747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我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该题词是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所作,强调增强人民体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是在1917年。本文摘编自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的情趣》(何以 编)一书部分章节,讲述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的故事。

认识到强健体魄的重要

1915年春,毛泽东的好友易昌陶因病去世。其时正值袁世凯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面对民族危机的步步加重,又有感于好友的英年早逝,毛泽东赋诗抒情,既伤国难,又痛亡友,更感生者责任之重大,同时也愈加认识到锻炼强健的体魄,绝不只是个人的问题,这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兴亡。

他为悼念易昌陶写了一副挽联: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役,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1917年,由于第一师范学校校方不重视体育活动,加之功课繁忙和传染病发生,以致八班傅传甲等7名同学,不幸染病身亡。这更刺激了毛泽东。他在追悼会上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为何死了七个同学?

只因不习十分间操!

有感于同学们的体质虚弱,又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毛泽东”的繁体字加起来是二十八画)在1917年4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3卷第2号上,发表了题为《体育之研究》的著名论文。

文章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国力恭(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而要想增强整个民族的体质,就必须使全国每一个人都自觉地来锻炼身体。所以“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苟自觉矣,则体育之条目可不言而自知,命中致远之效亦当不求而自至矣。”促使全中国每个人都自觉地来锻炼身体,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体质,以达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目的,这就是《体育之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体育之研究》是讲什么的

《体育之研究》全文包括一个短序和八个部分,共六七千字。

短序开章明义地阐明了写此文的目的。

第一部分“释体育”,旨在说明什么是体育,即“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

第二部分“体育在吾人之位置”,阐述了体育的重要性。毛泽东精辟地阐明了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毛泽东在尖锐批评了当时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重视德育、智育,而轻视体育的错误认识之后,特别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人独患无身耳,他复何患?求所以善其身者,他率亦随之类。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

第三部分“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指出以前体育的弊病和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这里,毛泽东列举了中国古代许多事例,来说明不重视体育运动的害处及坚持体育运动的好处,并极力主张“三育并重”。

第四部分“体育之效”,充分阐明了体育运动的益处。毛泽东认为坚持体育运动有四大功效。其一,强筋骨。他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角度,举出古今中外许多事例,说明只要“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其二,增知识。“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其三,调感情。“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可谓不易之理。”其四,强意志。

第五部分“不好运动之原因”,指出当时的学生大多不喜爱运动的原因有四:一,无自觉心;二,积习难返;三,提倡不力;四,以运动为可羞。

第六部分“运动之方法贵少”。

第七部分“运动应注意之项”。“运动所宜注意者三:有恒,一也;注全力,二也;蛮拙,三也。”所谓“有恒”,即每天坚持不断。所谓“注全力”,就是“运动之时,心在运动,闲思杂虑,一切屏去”。所谓“蛮拙”,“运动之进取宜蛮,蛮则气力雄,筋骨劲;运动之方法宜拙,拙则资守实,练习易”。

第八部分“运动一得之商榷”,毛泽东介绍了自己创造的一种体操“六段运动”。

不需要林黛玉那样的青年

《体育之研究》切中当时一般学生之时弊。后来,他又不断发展完善了其中的许多观点。

毛泽东手书: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例如在1942年,毛泽东曾提出“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的口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和当时青年学生健康不佳的状况,毛泽东于1950年6月1日写信给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马叙伦,提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1953年,他再次向全国青年发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后来又制定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针。

在不同的场合,毛泽东还经常谈到要重视青年学生身体健康的问题。1951年秋天的一个晚上,他在会见几位湖南教育界的人士时,回顾了自己当年在第一师范锻炼身体的情况,并指出,办学校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重视青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有志参加革命工作的人必须锻炼身体,使身体强健,精力充沛,才能担负艰巨复杂的工作。大家不是读过《红楼梦》吗?《红楼梦》里有两位主角,一位是贾宝玉,一位是林黛玉。依他看来,这两位都不大高明。贾宝玉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连吃饭、穿衣都要丫头服侍,这种不会劳动的公子哥儿,无论如何是不会革命的!林黛玉多愁善感,常常哭脸。她脆弱,她多病,只好住在潇湘馆,吐血、闹肺病,又怎么能够革命呢?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今天需要的是有活力,有热情,有干劲的革命青年。

总之,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一方面忧国忧民,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发奋忘我地学习;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伟大使命,迎接将来可能出现的任何艰难险阻的挑战,他以一种顽强的精神,锻炼身体,砥砺意志。同时,他设法把自己的同学组织起来,并号召全国的青年,锻炼强健的体魄,磨砺顽强的意志,迎接未来的挑战。

毛泽东本人后来也经常回忆起自己那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每当谈起当年的情形,言辞间总有不能自已的自豪感:“我们也成了热心的体育锻炼者。寒假里,我们徒步穿过田野,上山下山,绕行城墙,渡过江河。碰到下雨,我们就脱掉衬衫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我们脱掉衬衫,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大声叫嚷,说这是一种叫做‘风浴’的新体育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里,我们露天睡觉,甚至于到十一月份,我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这一切都是在锻炼身体的名义下进行的;这对于增强我们的体质也许很有帮助,我后来在中国南方的多次往返行军,以及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路上,特别需要这样的体质。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