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十三五”人才培养规划

发布者: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发布时间:2017-12-22浏览次数:610

一、“十二五”的主要成绩和“十三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十二五”人才培养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经济、管理的学科优势,构建了体育、经济、管理资源融合的学科平台和协调机制,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情况良好,在此基础之上,学院开拓进取,结合学校和自身特点,成功开办休闲体育专业,现有2个专业在校生共205人。5年来,学院致力于培育学科专业队伍,确保师资到位;精选或编写教材,科学制订教学计划,确保课程教学内容落实;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突出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实践教学三个重点,做到产、学、研相结合,确保培养到位。

1、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5年来,学院按照学校“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从“培养体育经济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及时根据专业变化的实际情况,适时修订和完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学院积极进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了由8名教师组成的体育经济与管理系,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博士4名,国家级裁判1名,形成了以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为主,经管类院系教师为辅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在利用学校优势进行办学的同时,积极与兄弟院校和体育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与交流,搭建专业平台,探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5年来,学院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体育经管学院教师资源,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形成了“分党委-分团委-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管理机制。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从开办至今,已成功毕业2届学生,2届学生就业率均为100%,其中2014届考研率为2258%2015届考研率为375,其中3人被“985工程”高校录取,3人被“211工程”高校录取。毕业生升学和就业的良好状况彰显了我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培养思路,立足于扎实理论知识前提下,积极开拓实习渠道,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

2、休闲体育专业专业人才培养

“十二五”之初,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对休闲体育专业的开办进行认真调研、论证,积极的准备,为休闲体育专业的获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我院开设休闲体育本科专业,2014年正式招生,有了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开办基础和经验,休闲体育专业建设就有了参照、借鉴和共享。学院配备优良师资组建休闲体育系,招生1年来,专业教学情况运行良好。

(二)“十三五“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2014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湖北省政府根据国务院46号文件的要求,于87日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550号)。《实施意见》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支持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省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详实的发展规划。201511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大力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促进体育市场繁荣有序,加速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服务体系。重点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促进康体结合,推动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以上文件的颁布都预示着体育产业、体育服务业将迎来繁荣期,体育在今后国民生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加强,社会对相关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同时也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的精细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是与我国社会发展、体育产业发展密切契合的,是与时俱进的,相关文件的出台为我们的专业建设提供了信心。

2、挑战

虽然我院的开设的2个专业是契合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的、非常具有前景的专业,但由于我院的专业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办学经验少,与我校其它本科专业相比仍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如:办学规模小;学科专业建设的力度不够;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不够明显;专业对口、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过小;科技总体实力不强,缺少高水平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总量、学术论文数量、学术专著数量较少,特别是高水平学术论文太少;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这些是我院专业建设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我院在“十三五”期间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对我们提出的挑战。

、“十三五”本科人才培养规划

(一)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院将继续以“在精而不再多”为办学思路,本科生总规模控制在400人以内,每个专业人数控制在200人以内,即每一届学生中招收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专业各1个班级,班级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将继续引进高水平教师,教师规模力争达到45-50人,体育经济与管理、休闲体育专业教师力争分别达到20人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在专人教师中占比力争达到50%;力争实现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突破;学生毕业率不低于95%,学位授予率不低于90%,学生就业率不低于90%,本科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20%左右,省级优秀论文不低于5篇;力争建设4-6实习基地,至少保证每个专业有2个稳定的实习基地。

(二)工作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体育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本科教学为核心,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入手,积极探索,开展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面向市场、面向行业、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生存,强化实践教学。通过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培养特色专业。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创新内部管理机制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着力提升学院发展内涵,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努力实现学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通过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一套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2、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建设一支适应专业需要、结构合理,理论基础宽厚、科研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3、以质量求生存,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质量。

4、强化实践教学,完善校内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继续完善校内外体育设施建设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5、加强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继续完善“分党委-分团委-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管理机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索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设举措与保障措施

(一)建设举措

经过“十三五”的建设发展,将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建设成为专业培养特色鲜明、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1、人才培养

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优化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努力形成“综合素质高,富有体育精神,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较高)

2、专业与学科建设

稳定现有的本科专业发展规模,争取申报专业硕士授权点。建成13门校级精品课程,争取省级精品课程培育项目建设。

3、科学研究

力争国家级教、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教、科研项目3-5项;出版专著23部,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15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3项,校级二等奖以上奖励35项,获学校教学研究成果奖24项。

4、师资队伍建设

争取引进博士2-4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12名,“十三五”末,力争专任教师达到20人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所占比例达到5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

5、学生工作建设

继续保持学生就业(考研)优势,确保学生90%以上就业率的同时,不断优化学生就业结构和就业范围。努力丰富和扩展学生创业实践,为学生创业——就业铺设良好的平台。 

(二)保障措施

1、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首先面临教师团队的问题。我们将合理匹配教师数量,注重主干课程教师的配备,加大引进、培养的力度,形成了合理的师资梯队,保证了教学水平,使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为此,我们将完善教师培养和人才引进机制,继续实施“送出去、引进来”的人才战略,培养、选留和引进有用人才。主要措施有:

1)鼓励学术交流。为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素养,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向,我们将继续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通过送培的方式加大师资培养力度,选派教师参加学习班和研讨会等专业会议,使专业教师有更多机会融入学术氛围。

2)提高现有教师素质。青年教师,以在职攻读学位的方式为主,实施“博士工程”,为进一步提升教学团队学历层次,鼓励在编青年教师积极报考、攻读博士学位,并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扶持;中年教师,主要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方式进行单科进修。鼓励教师获取各级运动技能资格证和裁判资格证,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参加体育活动的指导和培训,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目标转变。

3)外聘教师和引进人才相结合。根据专业和学科的需要,聘请相关院校的一些著名教授为我院特聘教授,对我院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指导,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及实战行家前来授课、讲学或进行课外技能训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训练。同时结合院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尽快引进一批专业、学科急需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充实专业、学科教师队伍,使我院的教师队伍从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到学历层次渐趋合理。

4)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导师制。精选本专业的教授对青年教师从教学、训练、科研等方面予以指导,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尽快使青年教师融入到学术研究团队中。同时鼓励这些年轻的专职教师顺应社会需求和专业建设目标,参与相关社会实践并积累实践经验。

2、认真执行、修订专业培养方案

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向市场输送合格的体育专门人才,我院2个专业从社会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我校办学优势,经过认真研讨,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旨在实现向复合型、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转变。因此培养方案的执行力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对培养方案进行实施的调整和修订,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效性和完整性。

在专业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中,要依托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特别是专业特色课程突出专业特长,依托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加强实践能力,依托任选课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体文结合,优化课程结构、拓展课程领域、突出培训性课程、强化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修订要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依托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打好专业基础,确保专业方向特色人才的培养质量。

3、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2个专业将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研究为基础,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课程建设,逐步形成质量高、有特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具体做法包括:

1)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适时调整课程结构,贯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思想,妥善处理好培养专门人才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

2)课程教学内容反映出本领域新的发展和新的要求。

3)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4)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功能实用化。根据本专业学生从业特点,开设一些小而活的应用性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课程的设置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

4、提高教材建设水平

专业教材建设紧密联系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新知识、新技术、新领域不断涌现而对教学提出的新需求;紧密联系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满足市场对人才素质的多样化需求,服务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知识结构、课程结构和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建设;注重教材立体化建设,即对主要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试题库等进行全面的建设,使其更加有效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1)教材选用。专业选用教材的总原则是:所选教材应是代表本领域最高水平的教材。专业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和85%限制性选修课程必须使用教育部国家级规划教材或全国体育院校统编教材;任意选修课程中没有教育部国家级规划教材或全国体育院校家统编教材的,要求开课教师写出自编教材并经过学院教学委员会审批后方可使用。要保持教材的前沿性和鲜活度,定期换用最新教材。

2)教材编写。重视教材编写工作。在教材建设中,坚持精品化、宁缺毋滥原则,把质量要求贯穿于教材的立项、编写、审稿和出版印刷等全过程。鼓励教师参与国家级教材的编写,尤其鼓励主持或参与术科类国家级教材的编写。

5、完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

2个专业要面对市场需求,不断完善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从而使得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得以更新。实践教学本体特性和专业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时刻反思现有的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从结构和功能上满足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也与专业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体育人才的目标高度吻合。

1)“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加大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完善实践教学各方面条件。我们将高度重视专业的教育实习。为了保证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顺利进行,对实习大纲、实习计划、实习过程和内容、实习评分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实习生要根据整个实习进程,完成包括项目策划、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案例分析、实习总结在内的多种类型的实习任务。实习结束后,组织实习报告会。

2)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区体育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抓好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其社会责任感及心理素质的培养。

3)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成才规律,不断总结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参赛技能大为提高。

6、教育教学管理

在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政班子领导下,在学院学科建设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监督、指导下,按照学院及本系的总体规划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工作任务、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督促检查,使各专业建设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

7、教研、科研推进措施

专业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不断将研究成果带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专业、学科建设,使专业发展走在学术发展的前沿。教、科研推进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1)以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建设。积极支持老师进行学术活动,支持教师申报各类教研、科研课题,开展科研活动。

2)引进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要引导教师把科学研究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社会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3)积极探索教学、科研、训练相结合的办学思路,以科研促教学,促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

4)积极争取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整合科研队伍,形成整体合力,支持教师进行横向课题研究,鼓励本科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活动。

5)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掌握学术动态。

6)有计划地聘请院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院开展学术讲座。

     (7)积极申报院级以上的各类教学成果奖。